【歷史文章】此時此刻,除了敵人,我不想懲罰任何人

336

在二戰爆發前,歐洲各國盛行綏靖政策,希望透過容忍方式滿足希特拉入侵弱國行為。英國及法國等國家更加認為主動削減軍備能夠有效達致國際和平。結果,在缺乏精銳部隊情況下,法國在不足一個月便淪陷了,英國相對較好的是和德國相隔了英倫海峽,進攻英國需要倚賴空軍。但是,英國在戰爭初期也有經歷一段艱難歲月,邱吉爾之前的首相大幅削減軍備,他接任初期,英國只有45架可用的戰鬥機,試問又怎能夠和德國高速發展的空軍抗衡呢?這時候有人問邱吉爾:「你會想懲罰之前政府的主事人嗎?就是因為他們的政策,導致英國缺乏足夠軍備抵抗德國。」這時候,邱吉爾淡然說:「除了敵人,我現在並沒有興趣懲罰任何人。」

邱吉爾這段對答大方得體,說明他早已看穿全局,明白利害關係。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時,人們最喜歡的做法就是找人背上黑鑊子,然後將所有過錯都推在他身上。但這樣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一個人背上所有罪名,會對解決現在困境有幫助嗎?我們是想找一個發洩對象,還是想將問題徹底解決呢?邱吉爾清楚知道二戰是由德國發起的,他眼中的敵人只有德國,至於前任政府作為雖然有所偏差,但他們都不是災難的始作俑者,前任政府成員也是忠心衛國,實不應該因為第三方發動的戰爭而遭受責罰。邱吉爾這種胸襟得到人們甚至前朝官員的敬重,前首相張伯倫本身就是綏靖主義的堅實支持者,但他在邱吉爾邀請下繼續留任內閣,直至死的一刻。邱吉爾的胸襟讓政見和他不同的人也願意和他合作,這是很高的境界。正常人心理都希望其他人能夠附和自己意見,尤其是領袖,因為當別人提出相反意見時,我們需要大費周章解釋和處理分歧,自己的建議更加有可能被對方排斥,但缺乏別人的鞭策會導致我們進入思考盲點 ,未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事實上,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當人們詢問邱吉爾會否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採取報復行動。邱吉爾回答這人說:「發動戰爭的只有希特拉及其相關官員,其他生活在德國的平民百姓和我們一樣只是受害者,而且他們的情況比我們更差,因為他們不能選擇自己的領導人,但卻因為生活我在當地,他們不得不附和政府立場,他們的情況其實比我們更可憐。」由此可見,邱吉爾不單止體恤本國的政治家,就連別國的平民百姓也有所關顧,這種胸襟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