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以眼還眼 

287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分校心理學家倫納德·貝科維苡曾經進行了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每位參加者需要和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一起進行實驗。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參加者需要為一張唱片草擬一個計劃書,並交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進行審閱。然後,大會工作人員會按照這位演員的評分而對參加者進行電擊,分數越高,參加者接受電擊程度會越低,反之亦然。簡單來說,參加者清楚明白自己所接受的電擊痛苦完全取決於另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對自己的評價。事實上,在真正電擊時候,工作人員並沒有真的參考任何評分,針對第一組參加者,他們統一會受到一次輕微的電擊,這次電擊十分輕微,參加者幾乎感受不到。第二組參加者則截然不同,他需接受七次強烈電擊。 

大家應該還記得,參加者清楚知道他們接受電擊的程度視乎於對方對他們計劃書的評價,也就是說第二組參加者必定知道對方對自己計劃書評價一定十分差,否則自己不會遭受如此多次的電擊。正常來說,獲得別人負面評價,參加者心中自然有氣,那麼如果自己擁有報復機會時,大家又會否把握機會採用呢?這個實驗特別之處就是參加者有反擊機會,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他們能夠對剛才對自己施加電擊的參加者加以回應。結果。第一組參加者平均選擇電擊對方2.6次,每次只是0.01793秒。相反,第二組參加者平均選擇電擊對方次數達到6.07次,每次電擊時間達到0.04693秒。 

從這實驗中,我們發現假如我們遭受別人批評或不禮貌對待時,我們心中有氣,假使能夠有機會作出報復,人們總會不經意地表露出較為強硬和堅定的報復。特別留意的是,我們或許沒有想像過自己會作出如此反應,心中或許認為自己對於對方批評毫不重視。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實驗沒有對照組,大家或許覺得回應對方電擊次數6.07次其實不是什麼大事,而是理所當然。但當對照組的回應數字為2.6次,顯然曾經遭受較差對待的參加者對對方報復心態足足多平常人一倍。人的心理十分奧妙,有時候我們受到心理效應影響而不自知,這個實驗給我們兩個啟示,第一我們要對別人好一些,任何不禮貌的對待也會招致對方對我們施加想應的回應; 第二,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注重自己的情商,不要輕易被其他人觸怒自己,否則我們的人生為着其他人而活,而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