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談隱士 

324

最近閱讀了一位美國人比爾·波特寫的《空谷幽蘭》一書,這位美國人真有心思,他遠赴中國尋找現代隱士。隱士是指那些放棄塵世煩俗生活,跑到深山裏生活潛修,在《空谷幽蘭》書中訪問的隱士多半已經在深山裏居住超過幾十年,他們大多是正在修行的和尚和僧人,他們憑藉弟子和一些有心人奉獻,以維持基本生活 。這些人士甚至沒有經歷過中國朝代更替,因為新中國成立才60多年,不少人已經在深山裏居住超過這個時間。然而,這反映另一個問題,隱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根據作者描述,現在中國隱士數量越來越少,而他們能夠活動的空間也越來越少。中國經濟騰飛,旅遊業興起,傳統隱士喜歡居住的地方,例如華山等等都成為了熱門旅遊景點,隱士喜歡遠離凡塵生活,來到深山居住其實就是為了獲得一個寧靜環境進行修練,但當這些深山都變成了熱門旅遊景點,幽靜的地方越來越少,他們只好跑到更加偏僻的地方。而不少年輕人面對現代社會的誘惑,都不願意放棄塵俗生活跑到深山去。 

提到隱士的歷史,他們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以下筆者會和大家分享幾個著名隱士的例子。 

商朝末期,紂王凶殘成性,不得民心。當時周武王決定揮軍起義,當時周武王朝中有兩位食客,名叫伯夷和叔齊,他們本身是商朝的大臣,所以不希望周武王攻擊故國,於是勸諫武王。但武王不聽他們意見,於是勃然大怒,氣得周武王差點將他們處死,幸得姜子牙規勸,事件才暫時解決。最後,周武王依然攻打了紂王,並取而代之,這時候伯夷和叔齊退隱山林,並以絕食抗議,最後餓死。伯夷和叔齊為了自己相信的東西和原則,以死抗議,他們已經成為忠誠的象徵。 

中國戰國時期,屈原是當時的著名詩人,他是楚國人,一心希望協助楚國強大起來,對抗日漸興起的秦朝。但當時楚王改變立場,希望和秦國交好,但屈原認為這是錯誤的,他甚至在朝上數度直斥楚王策略的不是。結果,楚王勃然大怒,將屈原眨到荒郊之地18年。在這18年間,他雖然位處偏僻地區,但無日不關心國事,當他知道秦王攻打楚國,楚王被逼遷都的時候,他心灰意冷,跳落汩羅江自殺。屈原這個故事,其實有點被迫當隱士的感覺,他本身希望熱烈參與國事,但由於政治環境,自己被迫退隱。 

上面兩個都是一些關於隱士下場不好的例子,但其實中國有不少隱士都是生活得十分好,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諸葛亮年輕時候在深山居住,當時正在建立自己王國的劉備從各方消息中知道諸葛亮才能,於是他三次到訪諸葛亮草廬,希望請他出山協助自己。結果,劉備用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不負所望,協助劉備多次以弱勝強,利用有限資源,建立起蜀國,變成三國鼎立局面。事實上,當劉備死後,以諸葛亮實力,大可以對劉備的兒子劉禪取而代之,成為新國王。但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他依然鞠躬盡瘁地輔助劉禪。 

總括而言,隱士通常都是對於現實中有一些不滿或看不透的地方,因而希望自己找一個寧靜的環境生活,收埋自己感悟人生。大家不要看輕他們的能力,事實上,我們看到不少歷史上的隱士都是出色的政治、文學人才,他們有的空有一腔抱負未能舒展而歸隱田園,例如陶淵明、范蠡和竹林七賢等等。有些則在山林中等待別人賞識的機會,例如諸葛亮。他們生活在深山中,並不代表他們與時代脫節,他們只是利用深山幽靜環境讓自己能夠領悟到更多知識,當他們出山後有煥然一新感覺。隱士有一種待價而沽的感覺,他們就像活在山林當中寶藏,當塵世人聽到某人隱居山林中有特別本領,就會利用誠意打動他們協助自己。但在21世紀,由於資訊發達,人們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人待價而沽策略相信已經越難做到,因為現在人才過剩的情況下,雇主已經有很多的選擇,他們犯不着千山萬水來到山林之間物色人才。另一方面,在科技資訊發達年代,活在山林中,縱然我們有無敵的邏輯思考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基本的電腦和相關技術知識,能夠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隱居山林的人士越來越少,因為需求也下降了。當然,現在人們提出地球村,你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快情況,也不需要隱居山林,可以利用移民等方式逃離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展開新生活,因此隱居山林的實際需要也減低了。《空谷幽蘭》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中國現時還有的少數隱士,但相信過多幾十年,隱士數目將會更加之少,真正成為歷史產物。 

Ben哥哥有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