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如何應對對立的意見 

321

和別人交談過程中,和對方持不同意見時有發生,這時我們的反應會直接影響交流質素。凱特·墨菲著的《你都沒在聽》一書提到一些點子, 值得大家參考一下:  

吉里安·陶德在哈佛法學院的談判課中告訴學生,聽人說話要隨時留意自己內在姿態或態度。他說,如果認為對方沒有什麼料子,不值得花時間聆聽,或將對方看成為敵人,比自己低下或無趣味的人,那麼無論自己多麼認真地點頭、解釋別人的論點,或直視對方眼睛,這一切看起來也是很假的,談判終歸會失敗。「內在肢體應該是好奇的姿態。」陶德告訴學生。他的意思是,人們應該是為了好奇而發問,而不是為了證明某個論點、設下陷阱、改變別人想法,或是讓對方出醜而發問。  

簡單來說,陶德指出當我們和別人談天時,需要用著真誠的態度,真誠的意思是我們真心真意願意和對方交流,而不是抱着應酬心態敷衍對方。人與人之間交流十分奇妙,人的直覺能夠分辨對方是否願意和自己交談。最簡單的例子是,當我們和別人通電話的時候,即使我們看不見對方的表情,但我們從對方的說話語速、反應、內容,便能夠分辨出對方是否願意和自己繼續談下去。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發現對方總是支吾以對,我們便知道差不多需要和對方結束通話。  

真誠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需要放下自我,不要以為談話過程總是刀光劍影,總要分出勝負。談話交流更應該被視為學習的機會,讓我們了解不同人的想法,豐富自己的知識。我們不要堅持既定立場,在談話過程中,我們不要嘗試強加自己想法在別人身上。否則,當我們聽到對方和自己持相反意見時,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向對方表達自己想法,例如打斷對方說話並插入自己觀點、利用較「權威」的聲量和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少研究反映,我們越強加自己想法在別人身上,別人不認同我們提出觀點的機會越高。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溝通時總是想向其他人灌輸自己思想,漸漸我們會發現對方不願意和自己談天,這時候我們絕對不是贏了,而是一位大輸家,因為對方已經放棄了我們,不願意分享自己意見。一個成功的人需要有各方面資訊,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我們能夠輸出的資訊就會更少。如果我們在談話中只是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無疑就是中斷了自己進一步吸收資訊的機會,這是絕不可取的。  

真理越辯越明,如果我們想法是正確的,通過和別人的交流,應該能夠更加確定自己信奉的東西是正確的。我們無需要有既定立場,懷着開放態度,不要害怕別人質疑和挑戰,因為這些都是讓我們思考自己立場的好時機。當遇到一些和自己本身想法相反的情況時,我們更加應該反思,及時修正,這個過程能夠將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Ben哥哥有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