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10個影響全球的心理實驗

1774

無論大家從事什麼行業或崗位,懂得心理學有助我們應付日常的各種挑戰,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會受到心理影響,如果我們能夠洞悉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理,應對不同的挑戰時自然事半功倍。今天,筆者會和大家分享心理學上10個舉足輕重的實驗,希望大家能夠從當中有所啟發。

權威性人格實驗(米爾格倫實驗)

這個實驗由1963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倫進行,目的在於研究當人們面對權威人士發出一些違背良心命令時,他們會否作出拒絕,還是背著良心服從命令呢?這個實驗緣起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少德國納粹軍奉命屠殺猶太人,米爾格倫想知道這些執行屠殺命令的士兵是否單純執行着上司命令,而失去個人意志,還是他們真心真意服從上司命令呢?米爾格倫在耶魯大學內招募一批實驗參加者,他們年紀由20歲至50歲不等,學歷和職業都有所不同,這樣目的就是增加實驗的廣泛性。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這是一個關於「體罰對於學習功效」的實驗,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獨自坐在一間房間中,並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而另一位由工作人員打扮的「學生」則在另一間房間中。兩間房間並不能互相看見,學生和老師只能夠透過房間內的通訊設備對話。實驗開始時,學生透過通訊設備告訴老師,自己的心臟一向有少少毛病。

權威性人格實驗(米爾格倫實驗)

工作人員要求擔當「老師」的參加者拿着一份試題,並向學生發問,工作人員要求當學生答錯問題時,老師需要利用房間中電擊設備對學生施加電擊,隨着學生答錯問題的次數越多,他們遭受電擊的程度也會越大。起初電擊只有45伏特,之後75伏特、120伏特、150伏特,最後超過450伏特!在實驗開始階段,老師不加思索便向答錯問題的學生施加電擊,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學生隨着答錯問題越多,發出越來越痛苦的聲音。這時,老師開始猶豫起來,因為他們開始認為自己的行為正在傷害那位學生。有些學生開問工作人員:「現在那位學生好像有點不適,實驗可否停止呢?」這時工作人員的回覆是:「請繼續!」「要繼續進行這個實驗,請繼續!」「你必須繼續!」

說實話,參加者認為這個實驗正對學生構成傷害,他們應該斷然拒絕繼續進行實驗,而非順從工作人員指示繼續進行。結果發現, 62.5%參加者繼續進行實驗直至對學生施加最大的450伏特懲罰!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也許對正義有一點執着,但當我們面對一些擁有權力和地位比我們高的人時,我們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受着他們影響,做出一些違背良心行為。看到文章的各位也許對於這說法難以同意,但這個實驗在全球不同的地方進行,得出的結果也是相若。

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是小朋友最喜歡的零食之一,史丹福心理學家米歇爾博士曾經在1966年到1970年代,在幼稚園進行了一個關於自制力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班幼稚園小朋友。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先在房間中放置了一些小朋友喜歡的零食,例如棉花糖、餅乾、朱古力等等。起初,工作人員跟小朋友說:「這裡有一粒朱古力,你可以馬上享用。但如果你能夠在這裏待上15分鐘而不吃這朱古力,我回來後會再額外給你多一粒朱古力。」正常來說,等待15分鐘可以獲得額外一倍的獎勵,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十分吸引的建議。工作人員期後離開房間, 15分鐘後重新回到房間,結果發現600多名幼稚園小朋友中,只有30%小朋友最終等待了15分鐘,以獲得多一倍的獎賞。這是一個長期的研究,工作人員對於這些小朋友作出了超過1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表現出更多耐性和自制力的小朋友,在將來學校和職場表現都比較出色,相信這是和他們擁有較強自制力有關。

棉花糖實驗

史丹福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飛利浦.津巴多改裝史丹福大學的一棟大樓地庫成一個模擬監獄,他想研究一下權力會否對於人們行為構成改變。這個實驗邀請了24名大學生參加,工作人員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參加者扮演獄卒角色,另一組參加者則扮演着囚犯角色。這個實驗原本計劃執行兩個星期,飾演囚犯的參加者期間不能離開,就像真的坐牢一樣。相反,那些擔當獄卒的參加者,他們每8小時就輪班一次,在工餘時間能夠自由活動。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他們在實驗期間必須代入角色,作出相應的行為,例如扮演囚犯的參加者,他們在這兩個星期內就需要跟普通囚犯一樣,沒有什麼特權。

實驗開始後,工作人員留意着兩批參加者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如工作人員所料,那些扮作獄卒的參加者,他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殘暴,竟然擺起官威來。實驗第二天,那些扮作囚犯的參加者嘗試對抗無理的獄卒,群起反抗。這時候,工作人員要求扮演獄卒的參加者必須如獄卒般控制場面。結果,那些獄卒用着嚴厲的方法對付囚犯,包括毆打、羞辱等等,他們脫去囚犯衣服,不給他們足夠食物,反正就是讓囚犯感到難堪和無助。結果情況開始失控,囚犯開始出現各種負面情緒,而獄卒的行為則越來越過分,如此下去必會釀成意外。結果,工作人員在實驗後六天就結束了實驗,比原定實驗兩星期縮短了很多。

心理學上一個名為路西法效應的理論,意思是指一些普通人或團體,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他們的人品、思維和行為方式忽然墮落,將人性陰暗面暴露出來,這就像上面實驗中的獄卒一樣,他們本身就是普通的大學生,但由於實驗中他們被任命為獄卒,他們突然感到有無限的權威,於是就將自己的權威施加在無辜的囚犯身上。簡單來說,形成路法西效應主要有以下原因:

1:部份人盲目服從權威性命令,他們不會分析事件的正確性,而是絕對服從上司命令。實驗中的獄卒,他們服從工作人員的指示控制場面,結果變成盲目執行的局面。

2:當某人進行某些行動時能夠匿名,自己身份不會暴露於陽光之下,會更加促使當事人做出墮落行為,因為他們知道不需要為自己行為附上任何責任。

3:路西法效應通常發生於群體,人們之間能夠互相推卸責任,而且互相影響、同聲同氣,即使做出了一些有違道德的事,也能自圓其說;

4:受路西法效應影響的人通常會將被迫害對象去人性化,例如將正在對付的對象稱為「蟑螂」「老鼠」等等,原因是將其他人視作非人類,能夠讓他們展開迫害行為時更加合理化,因為人類是不應該傷害其他人類的,但如果對方不是人類,攻擊起上來自然會更加痛快。

丹福監獄實驗記錄片

視若無睹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了解嗎?不少人都會很自信表示,自己對於身邊發生的事都瞭如指掌,真的嗎?7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西蒙斯進行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他讓參加者觀看一段籃球比賽影片,影片中有兩隊籃球隊正在比賽,其中一隊身穿藍色球衣,另一隊則身穿白色球衣。這影片並不長,只是幾十秒時間,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留意一下身穿白色球衣參加者的傳球數目。說實話,這個實驗對參加者的要求一點也不困難,參加者只要緊緊地留意着籃球去向,就能夠計算出傳球數目。當參加者看完影片後,工作人員詢問參加者相關答案,但其實參加者的答案並不重要。工作人員接下來繼續詢問參加者:

工作人員:你在觀看影片時,除了留意到傳球數目外,還有看到什麼特別東西嗎?

參加者:沒有;

工作人員嘗試提供更多提示,說:你除了看到籃球員外,還看到其他東西嗎?

參加者聽到工作人員問這些奇怪問題,不禁思索了一下,努力回想球場的情景,好不容易才說:背後有三部電梯,上面好像有些英文字母。

工作人員心中暗笑,繼續給參加者更多提示,說:除了籃球員外,你還看見其他人出現在影片嗎?

參加者十分肯定地說:沒有。

工作人員說:你看見一隻黑色大猩猩嗎?

參加者驚奇地說:什麼?你說大猩猩?

無錯,在影片中有一隻由工作人員假扮,穿着黑猩猩模樣衣服的「大猩猩」,由螢光幕一邊緩緩走到另一邊,牠更加曾經站在影片中間揼心口,整個過程長達9秒,這對於一段只有幾十秒的影片來說已經佔了很長的時間比例。但絕大部份參加者並沒有發現這隻大猩猩的存在,他們徹底忽視了這顯然意見的東西。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參加者受到「注意力錯覺」影響,他們專注於計算傳球數目,忽視了影片中其他情況,進入了視覺盲點。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為自己對周遭發生事情很了解,但其實我們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專心處理某事時,不期然會對其他事情減低重視,甚至忽視。

1998年,哈佛大學和肯特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個類似實驗。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隨機截停受訪者問路。在受訪者回答時,兩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維修工人在兩人之間經過,他們搬着一道門,形成一個有趣的景象。更有趣的是,那位問路的工作人員在這時候更換了另一人,他們的身形和樣貌都截然不同。結果,有一半參加者並沒有發現眼前路人已經變為另一人。這個實驗再一次告訴我們,注意力盲點的存在,當我們專心致志處理某事情時,我們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會有所忽略。

權力能夠讓人腐化實驗

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通過20年研究,發現人們有一種特性,在沒有權勢前,我們會樂於和其他人真誠合作。但當某人得到權勢後,權力往往會讓人腐化,變得盛世凌人,損害他人利益也不會動容,克特納利用一個實驗證明這現象存在。

工作人員將參加者每三人分成一組。然後,工作人員給小組一些寫作任務。在小組中,工作人員指定其中一人為領袖角色,他能夠為小組內另外兩人表現評分。在寫作任務開始後不久,工作人員就為參加者送上4塊餅乾,也就是每名參加者可獲得1塊餅乾,還餘下1塊餅乾放在碟子上。這時候,工作人員想觀察一下誰人會吃掉最後那塊餅乾。對於參加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難題,因為只餘下1塊餅乾,如果自己吃掉餅乾,就會剝奪其他人吃多1塊餅乾權利。結果,工作人員發現幾乎所有小組中,都是由那位擔當領袖的參加者吃掉最後餅乾,而且他的食相往往十分核突,發出「殺殺」聲,完全不在乎影響到其他參加者。大家可要知道,工作人員在實驗開始是隨機分配各人角色,也就是說在小組充當領袖的參加者其實和其他參加者並無分別。當他們被指定為領袖時,他們心理就會不知不覺間出現變化,他們認為自己是小組領袖,理所當然可以吃多一塊餅乾,而且他們不怕自己的食相會影響其他成員。權力是一樣十分特別東西,它能夠讓人在無形間擴大自我感覺,但如果不懂駕馭權力,它將會成為腐化的開始。

權勢讓人囂張跋扈的例子不勝枚舉,加州大學教授曾經在學校附近路段進行一個實驗,他們觀察那些牌子汽車司機會對過路的行人多一點禮讓,結果發現,越普通牌子的汽車司機往往越謙卑和禮讓。相反那些開着貴價汽車的司機,只有54%的司機會先讓路人。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無論我們擁有什麼權力和財富,其實我們和一般人都是沒有分別的,應該互相尊重,否則我們已經被權力腐化了,雖然我們表面上贏得了別人的配合,但他們並不是由衷地認同我們。

一個長達七十多年關於愛的研究

這個實驗由哈佛大學進行,學者由1938年開始,追蹤研究724名受訪者,從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況作出分析,從而了解他們是否幸福快樂。由於這個實驗橫跨70多年,中間有不少參加者因為不同的原因退出,例如死亡、失去聯繫等等。當工作人員作出總結分析時,大約還有60%參加者依然在實驗計劃當中,這時他們已經90多歲。實驗對象主要來自兩大群組,第一組的是當年哈佛大學二年級學生,他們在完成學位後,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軍而去。第二組參加者來自美國波士頓貧民區,他們三餐不繼,和第一組的參加者出身背景截然不同。

接着,研究人員會適時對於參加者作出全方位的跟蹤調查,包括和他們父母訪談、跟蹤他們的職場發展、當然還有他們的心理質素分析。結果發現,參加者在幾十年間經歷各有不同,有些由社會基層一步步地攀登至較高的階級,有的則由較高階級拾級以下,變成基層。研究人員發現,和別人有良好關係是參加者能夠維持健康和快樂,不孤單的關鍵。工作人員發現,那些快樂和健康的人往往都熱愛參加各種團體活動,透過和其他人建立關係而讓自己心境開朗。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多寡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兩者的親密程度,幾個密友遠比十多個普通朋友功用為大。進一步來說,愛是雙向的,當我們願意愛別人,別人也會願意愛我們,我們需要打開自己心扉,接受他人的愛,這也是讓我們感到幸福快樂的秘方。

這是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心理研究,研究對象跟蹤了七百多人,花費了2000萬美金的研究資金,這樣大規模的心理研究得出的結果卻十分簡單,愛和幸福是建立於人們的人際關係。現在,我們不需要再等待幾十年時光,馬上就可以和身邊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讓愛傳遍世界,讓大家都成為最幸福的人。

安慰劑效應實驗

安慰劑效應是指當醫生給予病人一些藥物,也許這些藥物和病人的病患沒有直接幫助,但病人由於知道這藥物是由醫生發放的,他們心理受到影響,漸漸覺得這種藥物能夠協助他們處理好身體病痛,這就是安慰劑效應。最極端的情況是,醫生表示給予病人某種特效藥,但其實只是給予病人普通的維他命,結果病人的身體情況好轉,醫好人們疾病的並不是藥物,而是人們的心理作用。

安慰劑效應除了適用於治療人們的身體病痛,對於人們心靈痛苦也有幫助。加利福尼亞洲大學洛杉磯分校奧米·艾森伯格邀請了一班參加者進行一個實驗,這班參加者有一個特點,就是最近在日常生活中有被拋棄的慘痛經歷。工作人員對這班參加者說,他們成功研發出一款能夠抵抗情緒抑鬱的藥物,在實驗的三星期內,參加者需要定期服用這款藥物,並每天向工作人員報告自己情況是否有好轉。當然,工作人員並沒有真的發明了一款新藥物,他們只是給予參加者普通的止痛劑,對於參加者的情緒理論上完全沒有幫助。但有趣的事情在實驗開始後的第九天出現了,不少參加者向工作人員表示自己的心理痛苦程度明顯減低。

破窗效應

1969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將兩架私家車分別放在紐約市貧民區和加州的中產區。60年代的紐約治安很差,有「爛蘋果」封號,貧民區更加是治安最差的區域。實驗開始後10分鐘,泊在紐約貧民區的汽車已經遭受到破壞。有趣的是,泊在加州中產區域的那輛私家車則擺放了一星期也完整無缺。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預先破壞了泊在加州中產區的那輛私家車,結果不久,那輛私家車很快就被其他路人接連破壞,下場就和那輛泊在紐約貧民區的私家車一樣!

實驗人員認為出現這現象的原因是,當一樣東西出現缺陷,而不作出馬上補救,其他人就會以為這東西沒有人看管,再加以破壞,形勢不可逆轉。以上面泊在加州的私家車為例,當它完整無缺的時候,別人並不會故意破壞。但當它出現缺陷而沒有人維修,其他人就會加入破壞行列。事實上,大家在不少地方也能夠看到破窗效應效力。

例如:

1:西方地鐵和火車車廂經常會被塗鴉,反而香港港鐵由於嚴格維護車廂整潔,遇到車廂塗鴉時會馬上處理,所以塗鴉問題不算嚴重;

2:在一些被荒廢的建築物,除了天然的風霜侵蝕外,經常有其他人闖入導致建築物內的設施遭受破壞,情況越見嚴重;

然而,破窗定律除了會向壞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善用破窗定律,一樣能夠產生良好果效。筆者居住的屋邨大堂放置了一個木架。這木架是由一位居民棄置,本身沒有特別的用途。但由於這個木架外觀美麗,保安不想浪費,於是一直將木架放置於大堂内。過了幾天,有一位居民將家中不要的公仔放置在木架上,很快就吸引到其他鄰居的眼球。原來,那位放置公仔的鄰居本想拋棄公仔,但又不忍浪費,於是就將公仔放在木架上,看看有沒有其他人想要。過了一會,公仔就被另一位居民取走了。過了一天,木架上陸續放滿了居民不要,但品質良好的東西,讓其他有需要居民可以隨便領取。這個木架就變成了居民交換物資地方,人們也樂於分享自己不要的東西,一來減少浪費,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這就是破窗效應向着正面發展的果效。

免費實驗

麻省理工大學商學院丹·艾瑞利教授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在學校一個人流甚多的地方擺設攤檔,售賣兩款朱古力,分別是好時之吻朱古力和瑞士蓮朱古力。如果對朱古力有認識的朋友必定知道,瑞士蓮朱古力正常售價比好時之吻貴得多。實驗剛開始時,工作人員將瑞士蓮朱古力定價比好時之吻朱古力只貴14美分,在超級市場,瑞士蓮朱古力絕對比好時之吻貴得多。為了吸引參加者購買,工作人員故意將這兩款朱古力定價比市價便宜得多,但每位參加者只能選擇其中一款朱古力。結果,73%的人都選擇了瑞士蓮朱古力,只有27%的人選擇好時之吻朱古力。這現象不難解釋,因為瑞士蓮朱古力比好時之吻高級很多,但現在兩者差價只是14美分,相對之下,人們覺得購買瑞士蓮朱古力化算得多。

在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將兩款朱古力重新定價,首先將好時之吻朱古力設定為免費,而瑞士蓮朱古力同樣比好時之吻朱古力貴14美分,也就是每粒瑞士蓮朱古力售價為14美分。同樣,參加者只能選擇購買其中一款朱古力,結果有趣的情況出現了,69%的人在這回合願意購買好時之吻朱古力,這個結果完全和實驗第一部份相反。但大家必須留意的是,這兩個實驗當中兩款朱古力的差價都是一樣的,即是14美分,為什麼參加者會作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呢?這就是「免費」的威力。在實驗第一部份中,瑞士蓮朱古力和好時之吻朱古力都有實質定價,也就是說消費者需要付出金錢購買,這情況下人們會覺得本身價值較高的瑞士蓮朱古力較為化算。但在第二部份,由於工作人員將好時之吻設定為免費,雖然瑞士蓮朱古力的售價也作出相應調整,但參加者已經被「免費」沖昏了頭腦,他們完全不會理會瑞士蓮朱古力在這回合中減了價,反而會直接選擇好時之吻朱古力。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免費」帶着一種神秘的魔力,當我們制定推廣時,不妨考慮加入「免費」的元素,例如免費試用裝等等。如果認為免費派發產品成本太高,不妨當顧客購買某東西時,我們「免費」送多一點產品給他們,讓他們感到更化算。

勵志文章、好人好事、心靈小品、心理學、創意、創新、管理、故事、郵輪、旅遊、書、名人格言、神秘故事、X-file

人生導師、文章分享、語錄、網上學習、網上書籍、文章、故事、笑話、佳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