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3048

這篇文章關於心理學的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對比效應:著名的啤酒實驗

在我們日常作出選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會被自己心理因素所影響,作出一些看似矛盾的決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由美國杜克大學喬·胡博教授(Joel Huber)在1982年做的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個小組。

首先,工作人員要求第一組參加者在以下兩款啤酒中作出選擇:

第一款啤酒:售價2.6美元,品酒員認為這酒有70分

第二款啤酒:售價1.8美元,品酒員認為這酒有50分

評分較高的啤酒,售價較貴,這十分合理。結果有57%的人選擇了第一款啤酒,而有43%參加者選擇了第二款啤酒。

接着,工作人員要求第二組參加者在以下三款啤酒中作出選擇:

第一款啤酒:售價2.6美元,品酒員認為這酒有70分

第二款啤酒:售價1.8美元,品酒員認為這酒有50分

第三款啤酒:售價1.8美元,品酒員認為這酒有40分

大家不妨猜想一下參加者會如何選擇。結果,有63%的人選擇了第二款啤酒,相對第一組參加者,這數字足足了增加20% !由於參加者是被隨機分配在兩個小組內的,理論上他們選擇應該是一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分歧呢?在第一組中,由於參加者只有兩個選擇,價格較高但同時有質素的啤酒和質素較差但較便宜的啤酒,由於沒有其他酒作為對比參考,參加者只好按照自己對於質素的喜好和價錢的敏感度作出選擇。

而第二組實驗中,出現選擇分歧的關鍵就在第三款的啤酒出現,由於第三款啤酒售價和第二款啤酒一樣,但它的質素卻低10%,對於消費者來說,第三種啤酒明顯比第二種啤酒差,於是他們選擇第二種啤酒的誘因就大為增加。

這個心理現象稱為對比效應,當我們在兩個選擇中加入第三個類似的選擇,這很可能會引導消費者作出某個方向的選擇。下一次,我們會討論商人如何利用對比效應,引導消費者作出自己最希望達到的結果。

對比效應:《美國經濟學人》雜誌實驗

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 教授曾經利用《經濟學人》雜誌作了一個對比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參加者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參加者要求在兩個訂閱《經濟學人》雜誌的方案中,選擇其一。

第一個方案:電子版: 59美元

第二個方案:實體版加電子版: 125美元

第二個方案比第一個方案多了實體版,而價錢則貴出了$66 ,參加者需要考慮是否值得多付$66以換取一本實體書。結果有68%的參加者最終選擇了只購買電子版,這選擇的原因可能是現在是網絡世界的年代,既有網上版,實體書也許變得不太重要。

接着,工作人員要求第二組參加者在以下三個訂購方案中作出選擇:

第一個方案:電子版: 59美元

第二個方案:實體版加電子版: 125美金

第三個方案:實體版: 125美金

在這個組別中,工作人員加入了125美金實體版的方案,也許你會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第二個方案和第三個方案價錢是一樣呢?其實這就是影響實驗結果關鍵之處。結果發現,沒有任何參加者會選擇第三個選擇,但有84%參加者選擇方案二,只有16%人選擇方案一。

聰明的讀者馬上會看出第一組參加者和第二細參加者選擇矛盾之處,第一組參加者認為電子版比較便宜,故此大部份參加者都會選擇只購買電子版。但在第二組參加者中,卻有84%人願意購買較昂貴的電子版加上實體版組合。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在於第三個方案,工作人員當然預計沒有參加者會選擇第三個方案(即$125只有實體版),但有了這個選擇,就能夠顯出第二個方案優惠之處,吸引了參加者選擇這個方案。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明白到人們的選擇其實是十分主觀的,我們只要在制定策略時多加點功夫,就能夠引導他們向着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前去。

對比效應:數花瓣小女孩

在1964年美國總統大選,代表民主黨出戰的候選人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團隊製作了一個十分有感染力的廣告,廣告中一位小女孩正拿着一朵鮮花,她一邊數着:「一、二、三……」一邊用手將花瓣一片一片地摘下來並丟在地上。當小女孩數到十的時候,廣告中出現一把男聲,說道:「十、九、八、…」直至數到零的時候,廣告畫面變成了一個巨大核彈爆發的場景。小女孩的天真無邪,和導彈爆發的殘酷畫面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是約翰遜想觀眾得到的感覺,他借此廣告提醒選民競爭對手貝利.戈德沃特Barry Goldwater 的主戰立場可能會令美國陷入無窮的戰爭當中。

這廣告引起觀眾很大的共鳴,也讓戈德沃特的支持度大減。最終,約翰遜以65%的總得票率贏得這次選舉,這也是美國總統大選中得票率最高的一次選舉,而根據歷史學家分析,這個廣告功不可沒。

對比效應:蘋果公司歷史上最成功的廣告

在商業世界,不少商人也會利用「對比效應」來突顯自己產品和競爭對手產品的不同,在2006年至2009 年期間,蘋果公司就創造了一個十分成功的廣告系列,在廣告中沒有華麗的背景,只有兩位男人在談天。一位穿著比較新潮的男生代表著蘋果公司的Mac Book ,而另一位身穿西裝的男人則代表微軟公司的PC ,觀眾一看之下,馬上會對兩人產生強烈對比的感覺,蘋果代表新潮,微軟代表古老!這系列廣告就是利用「對比效應」顯示蘋果公司Mac Book 對比傳統電腦的好處。

以下是一些廣告的橋段,大家不妨看看當中如何利用「對比效應」,讓觀眾留下印象:

片段一:

PC: 大家好,我是傳統電腦。

Mac: 大家好,我是Mac!傳統電腦,你發生了甚麼事呢?( 代表傳統電腦的男人腳受了傷,坐在椅子上,狀甚痛苦)

PC:事情是這樣發生的,那天我坐在桌子上,突然有位神經質的人經過,不小心碰到我的電線,我就直接被他從桌上拉了下來。

Mac:Mac 是利用一種磁吸式電源接口,所以如果有人拉扯到我,電線就會自動斷開,其他所有東西都會不受影響,例如那個內置的iSight 攝錄機等等

Pc:我的人生就在我眼前閃過,我看見日落殘陽在一片漂亮的草原上

Mac:這不是你的螢幕保護程序嗎?

PC:是的………

片段二:

PC:大家好,我是傳統電腦

Mac:大家好,我是Mac

PC: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Mac:哦,這是我利用iPhoto 製作的相簿,你想看看嗎?

PC:好啊,反正都不會有什麼特別。

PC看著由MacBook製作出來的相簿,心裏不禁想:「這很漂亮啊,我是否應該問問Mac這是如何製作的呢?」接着,PC內心掙扎着,因為它從來沒有想像過電腦可以製作出這樣程度的東西。

最後, Mac問PC:「你覺得怎樣?」

PC失無奈地說:「很好!「」

更多關於這系列的廣告片段,請按以下連結:

勵志文章、好人好事、心靈小品、心理學、創意、創新、管理、故事、郵輪、旅遊、書、名人格言、神秘故事、X-file

人生導師、文章分享、語錄、網上學習、網上書籍、文章、故事、笑話、佳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