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思考系統1 vs 思考系統2 (關於左右腦思考模式)

3017

大腦的兩種思考模式

在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我們大腦思考分為「快」與「慢」兩種思考方式,分別名為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作出快速判斷,這思考方式以「眼見即為事實」為原則,優點是思考過程較快。然而這思考方法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喜好厭惡而誤導,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至於系統二,它是通過利用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的特點是比較慢,但由於經詳細分析,故不容易出錯。那麼大家可能覺得,系統二可能比系統一更好,因為它能夠讓我們避開一些思考盲點,不是嗎?

事實上,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思考法是能夠互相補足的。針對一些十分簡單的問題,系統一能夠讓我們迅速找到答案,不用經過太過詳盡的分析,增加工作效率。

以下是善用系統一的好例子:

  1. 1+1 =?
  2. 香港的英文是?
  3. 小明是男仔名,還是女仔名呢?

上面這些問題答案十分簡單,顯然易見,用系統一能夠省卻不少分析時間。

至於系統二則適用於一些較為複雜的思考問題,或者不能在短時間內想出答案的問題。系統二有個缺點,就是我們腦袋經常偷懶,如非必要,系統二也不會出動。結果有些本來應該用系統二思考的問題,卻用了系統一分析,現思考盲點。

邏輯分析 vs 直覺

在日常思想決策中,直覺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著我們分析。根據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我們大腦思考由2個系統控制著,系統一是直覺,它利用情感、記憶和經驗作出判斷,它的優點是迅速,缺點則是有時候會進入思考的盲點,總以為一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系統2則是邏輯性思考,它需要較多時間作理性分析,但它得出來的結論往往是更有邏輯的。

兩個思考系統正好互相補足,各有優點。《哈佛幸福課》就提到一個相關的研究。研究人員將參加者分為2組,並要求他們在印象派繪畫和加菲貓海報中選擇其中一張。針對第一組參加者,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從邏輯上出發思考應該選擇哪一幅畫,而另一組參加者則利用他們主觀直覺選擇 。

在參加者選擇好畫作後,研究人員說這畫作是送給他們的,並請他們將畫置於家中。過了一段時間,研究人員致電各參加者了解他們對那些畫作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那些靠直覺挑選畫作的參加者喜歡畫作的程度遠遠高於那些經過一輪邏輯分析的參加者。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有時候一些事情,靠我們的直覺和經驗選擇,效果可能比十分理智地分析更加奏效。

越清楚,越準確?

研究人員找來了40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進行一個認知反應測試。研究人員分別給學生兩張試卷,其中一張試卷上面的字體十分清晰,另一張則比較模糊不清。結果發現,當試卷字體較為清晰時,90%學生回答時最少會犯上一個錯誤。而當字體較不清晰時,學生犯上錯誤的機率會下降至35%。為甚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認為模糊的字體讓學生不能用迅速的直覺分析 (系統一 ) ,他們逼著啟動思考較周詳的系統二分析,所以他們答對問題的機會大為增加。

真的嗎?當我們看到簡單問題時,真的會讓我們鬆懈嗎?有研究人員再進行了一個相關的實驗,研究人員讓參加者快速瀏覽一些物品的圖片,在播放這些照片時,研究人員先在整個物品出現之前用快得令人難以察覺的速度呈現它的輪廓。結果發現,參加者較易認得出那些看過輪廓的物品。研究人員對於參加者面部肌肉的電脈衝進行測量,用來記錄肉眼難以觀察的細微表情變化。結果不出所料,當圖片更易識認出來時,人們表情明顯會輕鬆得多。系統一的思考法讓人們更輕鬆地思考問題,不過卻更容易讓我們步進思考陷阱當中。

三條絕難的數學題

以下是三題絕難的數學題,不信請試試看。

1. 一塊球拍和一個球的總價為1.1 美金,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的售價是多少呢?

2. 如果5部機器在5分鐘能夠生產5件貨品,請問100部機器生產100件貨品需要多少分鐘呢?

3.  湖中有一片生長中的荷花叢,它們覆蓋湖面的面積每天都會擴大一倍。如果這片荷花叢需要48天就能將整個湖面蓋著,請問覆蓋半個湖面需要多少日呢?

讓我先猜猜大家的答案,分別是10美分、100分鐘和24天。大家真的這樣認為嗎?

先說第一題,如果球值10美分,球拍比球貴1美金,也就是說球拍的價格是1.1 美金,球拍和球的總價應該是1.2美金,所以第一題正確的答案是5美分。

第二題,5部機器在5分鐘能夠生產5件貨品,也就是說每部機單生產一件貨品需要5分鐘。每部機器的生產時間是不會因為機器數量增減而改變的,所以100部機器生產100件貨品,也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

最後一題其實更簡單,荷花叢在48天就會被完全覆蓋,而覆蓋的面積每天都會擴大一倍,也就是說第47天才是覆蓋湖面一半的日子。

經我解釋,大家會發現這三條問題一點也不複雜,但為甚麼大家在首次作答時有很大機會答錯呢?原因就是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直覺。當我們的直覺思維蓋過理性分析時,就很容易忽視問題的核心,結果犯上很簡單的錯誤,這一切都是我們太相信「直覺」的錯。

請問這情況是否一個已婚的人看着一個未婚的人呢?

傑克看着安妮,但安妮看着喬治;

傑克已經結婚,但喬治則未婚;

請問大家,這個情況是否一個已婚的人望着一個未結婚的人呢?

A:是

B:不是

C:不確定

結果發現,有超過80%的人看到這問題,會馬上信心十足地選擇答案C,因為他們認為問題中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真的嗎?上面的資訊真的不夠回答問題嗎?

我們知道傑克已經結婚,我們不知道安妮是否已經結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分別假設安妮已經結婚和並未結婚來考慮。假如安妮已經結婚,安妮望着喬治,這顯然就是一個已經結婚的人望着一個未結婚的人。

如果安妮未結婚,已經結婚的傑克望着安妮,這也是達到一個已經結婚的人望着一個未結婚的人效果。

所以正確答案是A,但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這題目並未提供足夠的資料呢?這是由於人們普遍會利用直線思考法(思考系統一),由於我們不知道安妮是否已經結婚,所以我們就不加思索地認為題目並沒有足夠的資料。但只要我們細心加以分析,逼使我們的思考系統二(邏輯理性分析系統)出動,細心思考各個情況,我們就會選擇出正確的答案。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

巴甫洛夫 ( Ivan Petrovich pavlov) 是德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在100年前提出了影響著全世界心理學界的「條件反射理論」。巴甫洛夫利用狗作為研究的對象,他和工作人員分別將各種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東西放進狗隻的口中,然後觀察狗隻唾液分泌的比例和數量。

在實驗中,巴甫洛夫發現到十分有趣的現象,狗隻在進食流質食物的時候只會分泌出少量的唾液。但當牠們進食較乾身的食物時,就會排分泌出大量的唾液。而當工作人員將不能食的東西 (例如:沙 )放進狗隻口中時,狗隻還是會分泌出唾液,用來對抗這些東西。巴甫洛夫認為狗隻這些反應是對於特別刺激而自動產生的反應,當中不需要意識控制和學習的。對於人類來說,當我們聞到美味的飯香時,我們不期然會流口水,這就是無條件反射的例子。無條件反射是天生,而不需要透過學習而得來的。

接下來的實驗,巴甫洛夫發現到更有趣的現象,兩樣本來沒有任何關系的物品,因為長期同時出現。結果在一段時間之後,只要一件東西出現,就會讓人們(生物 ) 自動想起另一東西。打個比方,聆聲和小狗本身沒有關系,但巴甫洛夫在實驗中,工作人員在每次給小狗食物時,都會發出聆聲。過一段時間,只要工作人員響起聆聲,即使沒有為小狗提供食物,小狗也會不期然分泌出唾液,這就是條件性反射的例子。這實驗有趣的地方是,透過不斷反覆某個過程,人們能夠將兩件完全不相關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改變了正常的習慣。

如果大家想在家中做一次條件反射實驗,以下是一個方法。首先你走進一間有鏡子的房間,並找來一個能發出聆聲的拍子機。你先對著鏡子觀察瞳孔,之後分別開關燈一次,留意著瞳孔大小的變化。你會發現,瞳孔在關燈後黑暗的環境中變得更大。接著實驗正式開始,請你重覆以下的步驟20至30次: 按聆……關燈……等待15秒……開燈……。完成後,請你仔細望著瞳孔,然後按著 拍子機一下發出聆聲,這時雖然你沒有關燈,但你會發現自己的瞳孔正在變大。

充滿爭議性的心理實驗:小阿爾拔實驗

這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心理實驗,實驗的爭議並不在於實驗的內容和結果,而是在於這個實驗的主持人約翰屈臣(John B. Watson)在實驗結束後對於參與實驗者的處理手法。

約翰屈臣(John B. Watson)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他深受前人「巴夫洛父的狗」的實驗影響,認為人們和狗一樣,能夠通過訓練條件反射,而影響人們對於某些事物的反應。

為了証明他的理論,他需要找一個活人進行實驗。人們常說,嬰兒就像一張白紙,很容易被身邊人影響。也就是這個原因,約翰屈臣找了一個只有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拔參加實驗!在實驗開始前,約翰屈臣先假設能夠通過條件反射,可令小朋友對於毛茸茸的東西產生恐懼。為了進行實驗,約翰屈臣先讓小阿爾拔接觸不同毛茸茸的東西,例如:小狗、小貓、棉花、甚至猴子等。結果,小阿爾拔對於這些東西全無恐懼,約翰屈臣便決定改造這個嬰兒。

在正式開始實驗時,約翰屈臣將小阿爾拔放在桌子上,桌子上還有一隻白老鼠。小阿爾拔看起來對於那白老鼠感到興趣,甚至開始想摸一下那白老鼠。正當小阿爾拔正要摸那白老鼠的時候,約翰屈臣在小阿爾拔背後用鎚子十分大力地敲打鋼條,嚇得小阿爾拔整個人跳起來,甚至哭了出來。 當小阿爾拔心情平伏了後,他又想摸那白老鼠,這時約翰屈臣又大力地敲打鋼條,小阿爾拔再一次被嚇倒。這個步驟重覆了幾次,小阿爾拔終於發生了反應,他開始對於毛茸茸的東西產生恐懼,生怕又會聽到那嚇人的敲打聲。約翰屈臣這個實驗成功証明條件反射一樣會改變人們的行為和感觀。

至於為甚麼文首提到,這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心理實驗,這是因為主持人約翰屈臣在實驗完結後,沒有想辦法協助這個只有9個月大的嬰兒消除對毛茸茸東西產生恐懼的陰影,這個實驗對於這可憐的小朋友產生了長時間的陰影。

條件性反射實驗:雌火雞實驗

雌火雞的特性是十分照顧自己孩子的,牠們對小火雞照顧無微不至,而且經常會維持高度警惕性,防止敵人將他們寶貝偷走。根據動物學家福克斯(M.WFox)研究觀察發現,雌火雞這樣關顧的行為,全因為他們聽到小火雞發出的獨有的「吱吱」性。當小孩子發出「吱吱」聲時,他們便會母愛大發,對孩子作出親切關顧的。

為了要證明這現象,福克斯進行了一個實驗,他製作了一隻臭鼬的充氣公仔,這隻公仔能夠發出模擬火雞寶寶發出的獨特「吱吱」聲。當工作人員將沒有發聲的異鼬吹氣公仔拉到雌火雞面前時,由於臭鼬是火雞的天敵,於是雌火雞就像發了瘋一樣攻擊臭鼬。這時,工作人員啟動了臭鼬的發聲功能,臭鼬發出小火雞的「吱吱」聲,這時神奇的地方出現了,這隻雌火雞不但沒有再攻擊臭鼬,而且將牠放在自己懷中,像自己的小朋友一般看待, 雌火雞竟然將天敵當為自己的小寶寶,全因為牠能夠發出自己小孩子一樣的叫聲,這是不是十分有趣呢?

心理學家將這現象稱為條件性反射,即是我們有時候做出某些動作並沒有經過詳細的思考過程,而是當我們遇到某些事情時,自然就會做出某些動作。例如當我們餵狗時,都會啟動狗鈴。不久後,當我們啟動鈴聲,儘管不給狗隻食物,牠們依然會流着口水,期待我們給他們美食。

我們對於道德的直覺

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問及一些道德問題時,有沒有想過我們回答的東西,其實都是源於直覺,未必真的來透過客觀分析而得出的結果。《人人都是偽君子》一書作者羅伯特·庫爾茨班的團隊曾經進行一個關於「道德辯護」的實驗,實驗想研究一下參加者對於一些道德問題的思考方法。羅伯特進行這個實驗的原因是源於一個十分著名的道德難題:電車困境。當一架電車衝正向五名修路工人,你能夠將電車轉變方手,電車轉變方向後會衝向只有一名修路工人在場的路軌,你會願意犧牲一名修路工人的性命,已救回五人的性命嗎?大家可不要忘記,原本電車是撞向那五名修路工人的,那一名修路工人是無辜的,如果我們將電車轉向,就會親手將那名本身不用上天堂的工人殺死。但是,在不少參加者的角度,如果犧牲一名修路工人的性命能夠救回五人的生命,這也許顯得有點「化算」,這可是一個道德難題啊!我們不是上帝,沒有操控別人生死的權利,但這實驗正告訴我們,當我們作出決定時,我們往往會考慮受事件影響的「受害者」,從而作出一些看起來比較「道德」的決定。

真的嗎?我們作出決定時,真的會先想着「受害者」嗎?羅伯特這個實驗能夠給我們一點啟示,首先工作人員會給參加者看一些沒有受害者的犯罪情景,例如有人在墓碑上小便、焚燒國旗、制造複製人等等。工作人員會請參加者判別這些行為是對或錯,詢問他們認為這情景中有沒有受害者。結果發現,如果參加者認為這些行為是有錯誤的,他們都會認為事件中有受害者。例如在墓碑上小便,他們認為受害者是墓碑先人的親友,焚燒國旗的受害者就是美國人,而複製人的受害者就是那位被複製出來的人。

工作人員接着告訴參加者,他們所說的受害者都不是受害者,工作人員堅持事件中沒有任何受害者,他們會跟參加者說:「這位墓碑的先人沒有任何親朋戚友,他生前本來就是孤僻的!」「那位複製人被複製出來後馬上死去,沒有感受到任何痛苦。」工作人員這樣發問的目的是,希望將事情顯得沒有人受影響一樣,看看會否影響參加者的道德判斷。結果,參加者仍然會認為上述行為是不道德的,而他們會更加努力在事件中找出受害者。例如,那個被撒尿的墓碑,參加者認為受害的是整個社會,因為這代表社會風氣敗壞。又例如那位複製人,受害者就是那位創造複製人的醫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對事件作出道德判斷時,很可能是基於自己直覺,然後再按他們的判斷組合事件中的受害者。縱然我們提出諸多證據說明事件中沒有受害者,但他們主觀蓋過一切,依然會堅持他們對事件的道德判決,並再找出相應的「受害者」!

勵志文章、好人好事、心靈小品、心理學、創意、創新、管理、故事、郵輪、旅遊、書、名人格言、神秘故事、X-file

人生導師、文章分享、語錄、網上學習、網上書籍、文章、故事、笑話、佳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