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特朗普講故事的神技巧

0
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這次選舉比以往更精彩,特朗普施展渾身解數,讓對手賀錦麗缺點表露無遺。執筆之時,筆者並不知道特朗普能否在選舉中勝出,但筆者認為無論選舉結果如何,特朗普都是選舉贏家,他只有賀錦麗不到一半選舉經費,卻為自己建立遠超對方的宣傳效果。  特朗普十分擅長講故事,能夠將一件平平無奇的小事無限想像,變成電影般的劇情表現出來。一次,賀錦麗提到她曾經在麥當勞工作,但麥當勞卻沒有相關紀錄,在傳媒追問下,賀錦麗支吾以對,不得要領。特朗普馬上想出絕招,他來到一間麥當勞,當起炸薯條的廚師,然後他說:「賀錦麗不曾在麥當勞工作,我則有。」特朗普利用對手一句簡單說話,化為攻擊武器,付諸實行。當特朗普穿上麥當勞圍裙時,全世界傳媒爭相報道,特朗普不需花$1便達到無法衡量的推廣效果。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行為告訴選民,賀錦麗聲稱自己曾經在快餐店工作卻拿不出證據,自己卻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果麥當勞事件還不夠精彩,拜登的「垃圾論」有過而無不及。話說拜登在一個會議中,提起特朗普支持者是垃圾。這件事全都特朗普的耳中,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宣傳的機會,他首先十分大體地說:「大家不要責怪拜登,因為他年紀大,講錯說話。」接著,特朗普在不足一天時間內卻找來了一部真正的垃圾車,穿上橙色螢光清潔工作服,坐在垃圾車上,他告訴民眾:「我就是垃圾車司機,這又如何,為什麼低下階層需要受到總統歧視呢?」特朗普親身上陣,化身為「演員」,再次為自己贏來價值無法衡量的推廣機會。  特朗普善於將小事化大,將簡單事情包裝為吸引眼球的故事。當一個懂得講故事的人,比當一個懂得講道理的人更有價值,因為人大多不喜歡被人說教,總會認為說教者高高在上,就算道理多麼正確也聽不入耳。成功的人往往能夠從小事出發,透過包裝故事說出大道理。無論特朗普能否在大選中勝出,相信在市場推廣角度,他早已是大贏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心理文章】無知、憤怒、冇感 

0
我們初接觸某些事情時,由於對事情一竅不通,這時候我們或許會有點好奇心,努力發掘眼前新的領域。這情況就像我們去旅行來到一個新的國家,風土人情和我們本身居住地南轅北轍,我們覺得眼前所有事物都十分有趣,就像海綿一樣將眼前新奇事物吸收起來。不過,世上很多事情都未必如我們理想般發生,當我們對事情了解越多,產生的懷疑也會越多,對我們既有思維產生衝擊,這就是我們漸漸會產生憤怒和不解的原因。  憤怒源自眼前事物和我們價值觀和人生處世態度有所不同,卻又無能為力阻止而產生的感覺。我們對於這階段事情已經有一定了解,從而引伸出我們對於這事件的一些看法,卻無法控制事態走向而產生無力感,有種有志不能伸的感覺。進一步說,人們的負能量是會累積的,漸漸產生負面漩渦,吸引更多負面情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要渡過這負面情緒的方法不困難,我們只要不斷吸收知識,加以分析,漸漸就會有所領悟,步進新境界。當然,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思維變更而有所變化,變化是我們對這事看法和態度。如上面提到,我們起初對事件一無所知,但隨着了解多了,明白事件更多黑暗面,因而產生憤怒和負面感覺。但當我們吸收更多資訊,更重要的透過觀察,我們漸漸就會明白面前問題都是全世界正面對的,並不是我們特有的。我們明白不同人有不同立場和利益重心,彼此之間有所衝突是必不可免,有能力和權勢的總會有意欲利用一些方法讓自己利益鞏固起來,這是放諸四海皆通的硬道理。當我們明白這點,我們就會放下憤怒,畢竟大家都是為着自己利益出發,沒有對錯之分。或許大家會說:「你這麼說,就是不分對錯,沒有道德觀念,只從利益出發的歪理。」筆者認為這說法並無道理,做事需要因時制宜,明白不同人立場和利益重點,彼此就像砌圖一樣,我們在某些位置讓步,他人又會在其他地方讓步,彼此達成共贏。就像我們在電視經常看到不同國家元首在發佈會中唇槍舌劍,其後又會舉行一些面對面會議,達成某些協議,關係又會好了一點。在外人眼中,各國之間衝突就像電影劇情,沒完沒了,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外交涉及無數利益交錯點,為政者經過多年的歷練肯定不是無知的一群,他們早已經歷過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時光,最後他們明白憤怒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放下成見,按着事情利害作出衡量,彼此找出溝通渠道,建立共贏局面,才是長勝之方。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總言之,任何人面對一件全新事情都會經歷無知階段,這時候我們應該像海綿般吸收資訊,豐富自己知識,接着或許我們會因為發現某些黑暗西而感到憤怒,覺得世界不公平,這是正常不過的,但同時反映出我們當時看世局未得透徹,例如未明白彼此之間核心利益和立場。這時,我們應該更加鍥而不捨學習,讓我們踏上新台階,心態會漸漸變得平靜,覺得世界一切理所當然,這時我們不再消極對抗,知識讓我們看得更透徹,自然更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案; 

【心理文章】看不見的路人 

0
2024年9月25日,太子道西發生一單交通意外,一架紅色小巴在紅燈情況下飛馳而過,撞到一名正合法過馬路的路人。事後,小巴司機聲稱自己是在綠色交通燈情況下通過路口,更說車上有位乘客可為他作證。事實是,一部貨車正在行人過路處等待交通燈,車上攝錄機將意外過程全都攝錄下來,小巴通過行人過路處時,交通燈已經轉為紅色一段時間。  既然小巴司機言之鑿鑿,我們姑且相信他沒有講大話,亦即是司機真心認為自己看到綠燈才通過行人過路處,他為什麼會出現這錯覺呢?心理學上「認知失調」能夠作為解釋原因之一。認知失調意思是,當一個人面對的現實環境和腦海想像不同時,為了解決當中矛盾感,大腦會啟動自我保護裝置,讓想像和現實距離拉近,安慰自己。意外發生對司機來說構成很大壓力,畢竟沒有人喜歡發生交通意外。當人們遇到突發情況,大腦基於本能,有三個選擇,分別就是戰、逃、靜止不動。對小巴司機來說,被撞傷的路人毫無反擊能力,司機自然沒有繼續戰鬥動機;在香港發生交通意外後離開現場是嚴重罪行,所以逃跑也不是選擇;小巴司機餘下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靜止不動。這時候,司機大腦就為眼前發生的事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解釋,為了合理化事件會加上創作成份,因此想像自己通過燈位時交通燈是綠色,以及是客人衝出馬路。這位小巴司機大腦或許連本人也欺騙了,其實大腦想像力是司機 自我保護本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首先讓參加者觀看一段1分鐘影片,影片關於兩隊球隊正在進行籃球比賽,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仔細留意身穿白色衣服球員傳波的次數。影片播完後,工作人員詢問參加者傳球數目,然後再問參加者這個實驗的關鍵問題:「請問你在影片中除了看到球員打球,還有看到其他東西嗎?」參加者明顯覺得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這是一段關於打球的影片,又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結果,一半參加者說影片沒有特別,餘下一半參加者則發出會心微笑,原來影片中段,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黑色大猩猩在球場中經過,牠還在球場中心模仿着真猩猩錘頭頓足,十分惹人注意。有趣的是,竟然約半數參加者對這隻大猩猩視若無睹。這實驗正告訴我們,我們日常看到的其實有很大盲點,我們以為看到事實的真相,其實我們就連基本的東西也沒有看清楚。  最後舉多一個例子,大家知道公雞為什麼能夠每天早上擔當Morning call角色嗎?在晨曦破曉之前,公雞又怎能夠在漆黑夜空中預視太陽即將升起呢?原來,公雞眼睛能夠看見的光線比人們多,牠們能夠看見紫外光,所以漆黑夜空對公雞來說,牠們早已看到陽光初起時發出的紫外光。這例子告訴我們,很多我們以為看不到的東西,在某些人眼中一目了然。說到底,原來人們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其實是十分有限的,盲點多的是。 

【心理文章】月亮很美,只因距離很遠 

0
我們每當月圓夜望向天際,看見皎潔明月,就會忍不住說:「今晚月亮真美。」人們對於黑暗中的光明,以及圓形的東西,總有一種特別的愛好,覺得很美。但當大家在互聯網中尋找月球表面照片,便會發現月亮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圓,而且表面凹凸不平,充滿隕石坑洞,這是否真的美呢?  美是主觀的,無法有客觀答案,但筆者想提出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某樣東西很美好,其實源自彼此之間有一定距離。簡單例子,我們看見報紙上的一位十分美麗的女生,很可能是因為這照片經過修改,而且利用色彩艷麗的色彩印在光滑的紙張上。如果這女生站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她化上濃濃的妝,或許會有不一樣感覺。距離是最好的過濾器,心理學上有「弱連結」的概念,人與人有種關係並不密切,甚至有些疏遠。但在關鍵時刻,這些朋友卻能為我們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不少求職公司數據顯示,不少人獲得新工作也是經由弱連結朋友所介紹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根據鄧巴理論,每個人體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能夠建立緊密接觸關係的人數也是有限的,每個群體最多人數為150人,也就是當群體人數多於150時 ,便會導致各種效率低下局面。世上有80多億人,我們無法跟每一個人建立熟悉關係,很多時候點頭之交彼此有了印象,在某個時候卻能夠為我們幫上大忙。另一研究指出,世上只需要六個人,就能夠讓任何兩個毫不相識的人連接起來。打個比方,我只要透過六個人,理論上就能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互相認識。隨着社交媒體發展,相信六部理論已經一再縮短,我們只要在社交媒體上發一個貼文,相信已經有不少朋友能夠穿針引線,這些朋友很可能只是點頭之交,甚至可能是陌生人。  回應題目,月亮很美,很可能只是因為距離遠。這說明我們不需要執着擁有,也能夠互相欣賞,感受彼此之美。我們不需要和任何人都結交成為知心友,只要我們對任何人都懷着善良的心,起碼在他人心中不是壞印象,總有一天我們會連結一起,發揮最大功用。 

【心理文章】你食好嘢關我咩事? 

0
大家有沒有發現,總有一些朋友喜歡利用社交媒體貼文展示自己生活美好一面,例如和異性伴侶享受高級餐廳、環遊世界等等。進一步說,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愛表現自己的人通常是做什麼職業呢?根據筆者親身經驗,這些愛表現自己的人通常都是從事保險和直銷等行業,究竟是這類職業容易讓 人養成愛出風頭性格,還是這些朋友為了工作才愛出風頭呢?  保險和直銷通常都是以類似自僱形式工作,保險經紀被公司稱為夥伴,他們不是公司直接聘用員工,而是合作形式,彼此互不從屬。這類型工作要求參與者建立自己團隊,成員數目越多,參與者能夠獲得收入會越大,這就是導致他們喜歡「出風頭」的主要原因。首先,自僱形式工作相對沒有保障,多勞多得,多少也需要依靠運氣,所以吸引新人入行並不容易,參與者必須致力將工作潛力包裝得美好,吸引新人入行。進一步說,這類型自僱人士為數不少,如何吸引新入行者跟隨自己是一種技巧,最簡單方法就是將自己表現得比其他人優越,讓新人感到跟隨自己會獲得更高回報,獲得美好生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出必有因,明白上面道理,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某些職業會愛在社交媒體散發「正能量」。但我們不要忽視在這些「正能量」背後,很多朋友因為相信了這表面風光而加入了,正所謂「一戰功成萬骨枯」,成功只為少數人擁有,大家也不會期待滿街售賣保險的都是百萬富翁。作為聰明社交媒體使用者,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人們通常在社交媒體都只是表現自己出色一面,人特性就是喜歡將壞消息收藏起來,我們不要太過認真看待,未盡真實的渲染,以免在未經深思情況下做到不客觀的分析。 

最大的商店,最少的選擇

0
台灣是中文書籍主要出版地,大家知道台灣每年會出版多少本新書推出嗎?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大約出牌三萬本新書,也就是每天幾乎有80多本新書出版。這是一個驚人數字,即使以筆者經常閱讀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有趣的是,筆者經常在網上書店平台,例如博客來等地方物色新書,不覺得每天有那麼多新書出版。 瀏覽網上書店,打開首頁通常看到的是「暢銷排行榜」、「書店推介」和「讀者首選」等項目,裡面介紹的書本幾乎每天一樣,即使有心機來到了「新書推介」版面,也不見得書店會通常登新剛出版的新書。網上書店向來以選擇多為賣點,由於沒有店面租金壓力,它們理應能夠將更多品種書籍放在其網頁出售,但現實是它們對讀者的操控性或許更大。當我們走進一間實體書店,不管面積大小的書店,讀者也能夠在書櫃間穿梭,物色自己所愛。但在網上書店,大部份讀者只會遊走於網頁首頁部份,因此很多資訊也是從這頁面得到的,網站只需操控這頁面資訊發放,就能夠很大程度左右消費者購買習慣。大家需要留意,筆者並不是說網上書店書本量較少,由於網上書店沒有租金壓力,儲存倉庫也能夠因為統一而獲得較低成本,網上書店書的種類一定不會少。既然如此,為什麼它們還會利用消費者瀏覽網頁特性重點推銷某些產品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商業的考量,根據八二定律,商店八成收入源自銷售量最好的20%產品,網上書店和出版社是共生關係,如果網上書店能夠有效引導讀者購買某些暢銷書,出版社自然能夠較容易進行印刷量預算。再者,一些出版社本身以為暢銷但實際滯銷的書籍,網上書店也能夠透過增加它們產品曝光率,引導消費者購買,幫出版社清貨。所以,每年台灣出版約三萬本新書,我們能夠接觸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既然如此,我們怎能在被操控的網絡世界中物色到自己真的需要的書籍呢?筆者還是有一些建議。第一,香港不少圖書館都設有「新書推介」欄目,圖書館會將新購入書籍放在這書櫃上,歡迎讀者借閱。而且這些書籍出版日期一點都不舊,例如2024年便可借到2023年出版的新書。根據筆者的經驗,不少圖書館新書都是從來沒有在網上書店見過的;第二:到訪出版社官方網頁。雖然不少出版社網頁並不預期直接和消費者直接銷售,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它們當年出版的書籍名錄,物色自己有興趣的書,再到書店採購;第三:在網上書店中,通常你參看某本書簡介時,下方都會有附加推銷項目,介紹和這本書類似的其他書籍,大家不妨懷着好奇心,參看一下「推介書籍」,或許能夠找到心頭好。 資訊爆炸年代,表面上看來有更多的資訊,但當中不少資訊也是重複又重複,沒有太多的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資訊氾濫導致商家能夠「扮好人」,創造出各式各樣推介建議,表面上為我們節省時間,實際上操控我們的選擇,大家必須謹慎留意。

特朗普被暗殺,民意不勝之謎

0
特朗普於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曾經兩次遭到暗殺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競選演講期間,他左耳中槍倒地,現場更加有位支持者中流彈即場死亡。事後專家研究發現,特朗普幸好當時剛巧轉身參看數據導致子彈角度偏差,否則子彈將會射穿特朗普頭顱,後果不堪設想。參考歷史,每當競選候選人遭遇刺殺事件,他們的民望會上升,讓他們在選舉輕易取勝,例如台灣總統陳水扁中槍事件。正當大家以為特朗普中槍事件會讓他輕鬆登上總統寶座時,民意並沒有反映出相關現象。隨着拜登退出和賀錦麗加入大選,特朗普支持度更開始落後於賀錦麗。2024年9月16日,特朗普於他的哥爾夫球場遭遇第二次企圖刺殺事件,一眾媒體正密切關注暗殺事件會否導致特朗普民望有所提升,但初步看來並沒有發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以往,人們對於受傷一方會抱着同情態度,受害方如果本身處於劣勢,會獲得民眾支持,反敗為勝,為何這套玩法現在好像不再奏效呢?筆者認為關鍵是由現在傳媒和社交媒體造成的,不同傳媒有不同立場和觀點,他們能夠透過記者文筆和拍攝手法引導觀眾至他們想表達的方向。社交媒體則更加極端,它們會利用大數據分析用家平常喜歡參看的內容,投其所好。假設一位用戶平時比較喜歡看共和黨新聞,社交媒體就會認定這用戶是共和黨粉絲,就會不斷給他看共和黨消息,形成一個訊息循環。這位用戶看得越多共和黨消息,這些訊息都是由其他用戶發出來的,彼此形成了同溫層,互相支持,使用者會誤以為這個世界所有人都是和他們同聲同氣,其實只是社交媒體投其所好而矣。在社交媒體大數據影響下,人們接受資訊變得偏頗,社交媒體做法也無可厚非,投其所好的新聞可以增加用戶停留觀看時間,因此賺取更多的廣告費。這方法壞處導致人們接收資訊變得單方向,思考也會變得極端。對於那些本身不喜歡特朗普的民眾來說,他們看到特朗普被刺殺新聞,他們不單沒有半點憐惜之心,甚至會認為他罪有應得,理所當然,這種思考方法在相同立場用戶間流傳,彼此互相堅定支持讓這想法變得牢固,讓社會變得更偏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選舉中,那些形象在以前角度看來怪異無比,說話虛張聲勢的參選人也能夠勝出的原因。現在人們表現得越誇張,越容易吸引相同觀點的人支持,將他們推上權力寶座,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和美國特朗普就是當中的表表者。隨着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政府的規管未見加強,相信這種社會兩極充滿矛盾的氣氛將會加劇,這也告訴我們世界已經進入計工業革命後的另一新世紀,這是電腦科技的時代,究竟人們和高科技之間如何取得合作平衡,實在需要更多時間觀察。

圖書館好書速報(19/6/2024)

0
圖書館這期新增了一大批心理、歷史新書,不少是2023年先出牌的新書!真是唔借走寶! 蜂:牠們從哪裡來,又為何如此重要?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4211 奇異衰敗學:百年企業為何從頂峰到解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2946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3749 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222 高成效學習法則:變動時代個人與組織的最佳學習方法,持續創造超高成效,穩定領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6818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蘋果進行式:從革新到鍍金,解鎖Apple高成長動能的祕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5052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7234 集體錯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4488 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決定:一個經濟學家對人生難題的非經濟思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633 (adsbygoogle =...

圖書館好書速報(3/6/2024)

0
所有推薦書本皆為Ben 哥哥親身看過: 【新書】彼得・提爾:從矽谷到白宮,創投天王野心勃勃的權力擴張之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555 【新書】歷史獵人:追尋失落的世界寶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1257 【新書】咖哩的世界史:從印度出發到各國餐桌,日本最受歡迎國民料理的進化故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5405 膽小別看畫:藝術很殘酷——解謎西洋名畫中的恐怖心機與人性弱點。那些藝術史上不說,你不知道的繪畫黑歷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1610 紅橙黃綠藍靛紫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5702425897 喝個爛醉,因為我們是人類:從科學文明、宗教風土到帝國興衰,看古埃及、中世紀和現代人如何喝出酩酊大醉的世界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453

圖書館好書速報(27/5/2024)

0
所有推薦書本皆為Ben 哥哥親身看過: 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232 專利戰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932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94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批評官員的尺度: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2580170 大眾的反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440 飛機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5572 【牛津通識】十八世紀英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6825?loc=M_0005_073

圖書館好書速報(24/5/2024)

0
所有推薦書本皆為Ben 哥哥親身看過,值得大家一看: 【圖書館5月新書】華爾街人性啟示錄:《股票作手回憶錄》外傳,重量級投資人一致推薦必讀經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1005 【圖書館5月新書】操盤手的秘訣:最懂輸的人才能成為贏家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556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圖書館5月新書】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吃速食長大的一代不知道的食物真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929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794 解鎖世界:從口岸城市看蒸汽世紀如何打開技術、商業、文化、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環境等全球化的關鍵發展與影響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525

圖書館好書速報(22/5/2024)

0
所有推薦書本皆為Ben 哥哥親身看過,值得大家一看: 瑞士黑幕:以政治力和金融制度,為名人權貴、超級富豪、獨裁者、特務及天主教會藏匿不法所得的銀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64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0011 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261

圖書館好書速報(20/5/2024)

0
遺棄之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5818 2. 改變潛意識 成就美好現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897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3. 我說所以我存在: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6542 4. 60位哲學家╳100個哲思, 超萌情境圖帶你玩轉思想實驗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9056

【勵志文章】杯麵裡的頭髮 

0
最近看了香港作家「有心無物」的「迷你短篇集」,其中一篇題目是「杯麵裡的頭髮」,故事主人翁由於小時候被同學整蠱,同學們將膠水加進他正在吃的杯麵當中,從此主人翁對杯麵產生莫名恐懼,絕不會再吃杯麵。  世事總是未如人意,有天,由於8號風球,主人翁需要在公司加班,由於沒有其他選擇,主人翁只能夠炮製女朋友為他準備的杯麵充飢。由於主人翁自小對杯麵有陰影,他享用杯麵時戒心十足,他忽然發現杯麵中有一根頭髮。  對的,是一根頭髮,這是令人討厭的一根頭髮。  主人翁詢問女友為什麼杯麵中會有一根頭髮,女主角感到莫名其妙,她邏輯分析或許是男朋友在食杯麵時,不小心將自己頭髮掉進杯麵中。主人翁由於童年陰影,不相信女朋友講法, 他懷疑這碗杯麵又是不知那個人對他開的玩笑。於是,他決定調查到底,甚至拍了一段片放上網,希望尋找到答案。他還購買一大堆杯麵,看看是否有相同情況,結果他打開第七個杯麵時,果然發現裏面有一根頭髮,情況就如他吃到有頭髮的杯麵一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人聯絡主人翁,聲稱能夠解開他謎底。神秘人相約主人翁見面,主人翁來到神秘人地方便後悔了,這是一間實驗室,對方反應並不友善。對方問主人翁為什麼要將有頭髮的杯麵影片放上網,並指出凡事執着尋根究柢不是好事。話雖如此,對方表示願意用50萬換取主人翁停止再讓這件事發酵,但被拒絕。  主人翁以為自己早已想多一步,表示自己早預計對方會對自己不利,他早已安排女朋友報警求助。這時候,神秘人取出一部電話,原來這電話正是主人翁女友擁有,也就是說女友早已在這位神秘人手上。這時候,主人翁驚惶至極點,他知道自己命運全掌握在這位神秘人手上,他願意做任何東西以換取女朋友安全。神秘人取出一個熱辣辣的杯麵,並對他說:「你快點吃了這個杯麵。」主人翁這時候的驚慌早已蓋過對杯麵的厭惡,一口一口地吃杯麵,他覺得這杯麵和平常吃的有點不同,好像比較鮮味,在快吃完之際,他在杯麵來發現一個類似人肉手指的東西,便問這究竟是什麼東西。神秘人笑着說:「這就是你媽媽的手指,裏面還有你父親的右邊耳朵。」「現在你還想知道杯麵裡為甚麼有頭髮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男主角慌忙地說:「我不想知道了。」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但很有意思,人們總是有無限好奇心,凡事希望尋根究柢。可惜,這世界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很多看似大義懍然的東西,只要我們將華麗表層剝去,內裏包藏的總是不堪入目。適當的好奇心能夠讓我們辨明利害。但有時候知得太多,卻會讓我們無法自拔,生活在驚惶和憤怒當中。至於究竟了解到多深入才是過分呢?筆者認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待事情總要帶着批判思考,不要一面倒認為別人是善良或邪惡,取其中庸,這樣我們便能夠像刺蝟一般和別人相處,既能夠正常合作,又能夠保護自己。別濫用好奇心,知道越多未必越好,這就是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勵志文章】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 

0
上次我們分享過《失落的一角》一書,今次我們再談談系列續集《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今次故事主角是那失落的一角,它希望尋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圓形,成為一個完整的圓。每當有圓形經過他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和對方嘗試結合一起,有些雖然能夠緊扣一起,卻不能動彈;有的結合一起雖然能夠移動,但因為大小和形狀不一,導致彼此動作不協調;有的圓由於思維不同,就連如何結合也不知道,妙趣橫生,例如一個圓走到了失落的一角時,竟然將角頂在頭上,讓那失落的一角充當自己的帽子。  有的圓雖然能夠完美結合這缺失的一角,但這個圓卻十分貪心,同時將很多角含在嘴裏,讓那角不舒服。終於,這個缺失的一角找到一個和自己能夠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圓,它以為接下來日子彼此能夠和諧相處,故事完美結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現實往往是充滿挑戰,這失落的一角竟然會隨着日子慢慢長大,最後那圓的嘴巴不能夠再容納這失落的一角,彼此只能忍痛分手。圓跟那一角說:「估不到你能夠長大。」角回答說:「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呢。」由於這失落的一角本身希望尋找和自己能夠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圓,經過努力還不成功實在有點失望。這時候它看見一個完整的圓經過身邊,那個圓看見角有點不愉快,便問當中原因。那失落的一角回答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和你同行。」圓笑着回答說:「你只要靠着自己努力就能夠做得到。」失落的一角回答說:「靠我自己?我只是一個失落的一角,無法自己滾動行走的。」那圓說:「你有試過嗎?」失落的一角回答說:「我是一個形狀是尖尖的,可不是一個能夠滾動的圓形,又怎能移動呢?」圓回答說:「只要你努力,尖角會磨掉的,接着你的形態就會改變。現在是我們告別的時候,有緣的話我們會再相見。」  失落的一角看見那圓揚塵而去,有一點失望,但它想起剛才圓形所說的話,他想著:「真的嗎?我真的能夠做到嗎?」漸漸它將想法化為行動,開始移動着身體,反覆在地上翻來覆去。日子有功,它原本尖尖的角竟然修平了,最後變得圓滑,成為一個小圓,它終於能夠靠着自己努力滾動了。這個變成圓的一角終於重遇那個圓形,它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與其乞求別人遷就自己,不如強化自己來適應這世界。化被動為主動,自己把握自己人生,我們會發現自己能力比自己想像中強得多。 

【勵志文章】失落的一角 

0
最近看一位美國已故畫家謝爾·希爾弗斯坦一本著作《失落的一角》,這本放在圖書館兒童區域的故事書文字不多,圖畫所佔部分甚至比文字篇幅還多,因此不需花太多時間閱讀,而內容則意義深遠,值得和大家分享。  這故事是關於一個失去一角的圓形,花盡氣力,希望尋回缺失的一角,讓自己變得圓滿。在尋找路途上,它不斷高歌:「哦,我要尋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尋找失落的一角。出發喇!去尋找失落的一角。」失去一角的圓顯得有點凹凸不平,走得不快,因此它有時間跟路上毛毛蟲談天,有時候可以嗅一嗅路邊鮮花、和小甲蟲玩耍。圓形上山下海不斷尋找,終於發現一些懷疑是自己失落的一角。有次,它發現一個和自己能夠剛巧能拼合一起的角,形成一個完美圓形,它就詢問這角是否自己的一部份。誰知這個失落的一角回答說:「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我不是任何人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圓形聽到後,便說了一聲「不好意思」便離去,繼續尋找自己失落的一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它在旅途中陸續發現了不少看似能和自己組合一起的角,但它們結合一起時,這些角不太大,便是太細,不是太圓,便是太尖,最後他終於找到一個不單止和自己能夠緊緊扣在一起,而且願意充當成為自己一部分的角。圓形起初十分開心,因為它和這一角合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圓,他能走得更快。有趣的是,漸漸它竟然開始覺得不習慣,它發覺他再沒有時間跟毛毛蟲傾偈,沒有時間聞下路邊鮮花,沒有時間跟昆蟲玩耍。更重要的是,它就連自己最喜歡唱歌的興趣也做不到,因為那本身失落的一角已經剛好填補它嘴巴位置。這時候,它決定和那一角分道揚鑣,各走各路,因為他明白本身擁有缺少一個的身體才是自己喜歡的。  這故事十分簡單,人們生活總會有不如意地方,我們經常會想:「如果這一切都變得完美便好了。」真的嗎?那個本身缺少一角的圓,起確以為自己如果找到那失落的一角,變成一個完整的圓會開心些,但最後卻發現自己因此失去生活樂趣。假如擁有財富代表我們人生圓滿,沒有擁有世上全部財富或許代表人生就像缺少一角的圓形一樣,不少人大半生努力就是為了賺錢,讓自己成為一個圓滿的圓形,但在賺錢旅途中我們錯失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和朋友嬉戲的歡樂,甚至和自己作深度交流的隱私時間。即使我們當上了世界首富,生活只會更加拘謹,我們不想失去已經得到的名利,這世俗想法讓我們失去更多。有時候,懂得和那個圓形一樣放手,讓人生擁有一點不完美,生活會更加快樂。 

[香港行為心理學]為什麼路口紅光輔助裝置裝置有機會成功? 

0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2022年開始在香港四個過路處安裝輔助裝置,當行人過路交通燈顯示為紅色時,輔助裝置會向行人路照射紅色光線,提醒過路人需要停下腳步等待過路燈轉為綠色。研究發現,這個輔助裝置能夠有效減少路人衝燈25%,效果明顯,增加馬路安全性。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由於試驗成功,政府陸續在不同過路處安裝相關輔助裝置,由於輔助裝置會向行人路射出紅色光線,有時候紅色光線照射在人們身上,難免會讓人有點奇怪感覺,社會開始出現聲音:「這做法真的能夠有效降低乘客衝燈情況嗎?」反而紅色光線會讓人有一種詭異感覺。筆者認為這種輔助裝置是有科學理論在背後支撐的。在2000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市政府由於當地罪惡問題嚴重,想出一個方法處理,當地專家對於顏色心理學有點了解,他們知道藍色有助讓人們保持平靜,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大海中坐郵輪時,心情會比較開朗。當地政府在市內一些罪惡發生熱點裝設發出藍色光線的燈。神奇的事情接著發生,當局發現這些安裝了藍燈的區域罪惡率大幅減少。其後日本奈良縣警方借鏡這策略,在市內罪惡頻生地點安裝152支藍燈,結果同樣發現案案率下降9%。由此可見,光線的確能夠對人們產生一定影響。心理學家表示,藍色光線除了能讓人們感覺平靜一點,藍光和警察車的藍色燈有呼應效果,讓那些深懷不軌的人看見藍光後,認為自己正被警方監視,不敢作惡。  香港政府在這些過路點上安裝能發出紅色光線的過路輔助裝置,其實也是利用顏色心理學讓人們小心過馬路。更重要的是,人們心理往往受了影響也不自知,或許我們正取笑這些紅色燈光不美麗,但這些輔助裝置功用本身就是為了讓馬路變得更安全,達到這個效果已經足夠,美觀則只是主觀感覺,沒有標準量度。 

[香港行為心理學]為甚麼的士不怕加價 

0
科技一直推動着時的進步,無論人們願意接受與否,科技日新月異,對於傳統產業必定會構成衝擊。網約車平台能夠讓人們更方便快捷透過手提電話預訂汽車服務,對於傳統的士行業構成一定衝擊。紐約曾經有一位的士司機選擇自殺,在他的遺書中表示網約車平台讓他苦心經營大半生的的士行業變得絕望。  在香港,自從疫情過後的士行業不斷申請加價,彷彿網約車行業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筆者曾經詢問不少的士司機,他們表示的士申請加價的原因是香港大部份的士牌壟斷在財團/車主手上,他們透過加價,從而能夠收取更昂貴的車租,這些商人考量出發點並不是乘客是否會因為加價而減少乘坐的士,而是主要考量他們能夠透過調整車費而獲得增加車租的理由。當然,市場是由供給和需求作出調節的,如果乘客因為的士費增加而減少的乘坐,的士司機收入下降,承租能力也自然會減低,所以對於車主來說申請加價是一個博弈。事實上,筆者跟不少的士司機交流發現,傳統網約車公司對他們生意影響不算大,他們表示兩者針對客戶群截然不同,也直接影響兩者願意支付車費的承受能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針對的士行業,潛在顧客主要是一些商務人士或旅客,那些商務人士乘坐的士一般都是憑着車費的單據向公司報銷,所以車費多少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對於商務人士來說,最重要是方便快捷,他們對的士加價承受能力較大。心理學的「心理賬戶」概念是指人們會將自己花費分為不同類別,例如娛樂消費、工作開支、家庭開支等等。對於商務人士來說,的士開支由於能夠報銷,屬於工作開支類別,不屬於個人享樂,最後這些費用終歸會回到自己口袋,所以消費時不痛不癢。相反對於普通人,交通開支屬於日常消費類別,由於往往有不同交通工具能前往目的地,的士是相對昂貴一種,人們心目中會產生比較,因此對交通工具車費價格調整相對較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普通人對於網約車平台,例如Uber印象較好,而這些平台也會善用不定期推廣優惠為消費者送上驚喜,例如儲積分、不同時段價格優惠等等,目的就是讓那些價格敏感消費者能夠感覺便宜一點。  正所謂「百貨應百客」,的士和網約平台各有粉絲,他們漸漸由紅海競爭,變得有點能夠共存發展局面。的士針對的商務客,這些人對於價格不太敏感,這就是為什麼車主每年都會向政府申請加價的原因。 

[香港行為心理學]為什麼私家車款式那麼多,但豐田卻能獨佔的士呢? 

0
大家知道現在香港市面上新型號豐田的士「小露寶」,其實本身沒有那麼快投入香港市場的,「小露寶」這個外號源於它外型跟日本早年兒童節目角色小露寶外型相似。小露寶原本是日本豐田公司為了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而創造出來招待旅客之用,由於新冠病毒肆虐,東京奧運會一再延期,豐田囤積大量小露寶的士,因此決定將這款的士率先引入香港等海外市場,讓我們先睹為快。  說完題外話,大家有沒有發現,香港超過九成的士都是由豐田製造,多年來雖有不同品牌希望打入的士市場,但都不成功,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首先,香港現時有超過18,000部的士,相信對於任何汽車品牌來說也不是一個細數目,絕對值得投資開發,所以相信不同汽車品牌也希望分一杯羹,只是未能成功而矣。反觀香港私家車市場,除了電力車在起步階段由Tesla獨佔市場外,傳統汽油私家車可算百家爭鳴,不同款式,目不暇給。究竟私家車和的士有什麼分別,為什麼私家車市場能夠容納那麼多款式,的士卻由單一品牌霸佔呢?這就是商用車和私家車的分別,對於的士司機來說,的士是他們的生財工具,他們不在乎的士品牌和型號,他們重視的是運作成本和穩定性,由於豐田在香港的士界出名穩定性強,加上市場上數量多,如果的士遇上問題需要維修時,很多維修車房也能夠輕鬆應對。汽車維修最重要就是維修工人和零件,由於豐田的士多,維修師傅對於這品牌通病和維修技巧熟悉,他們遇到維修時不用花很多時間。更重要的是,由於豐田的士數量多,維修公司願意囤積一些零件,的士司機不用久等便能完成維修,重新賺錢。對於商用車司機來說,能夠盡快完成維修,對他們收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他們在物色汽車時,會以此作為重要考慮因素,豐田品牌由於馬太效應,越做越大,雄霸整個的士市場。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相反,對於私家車市場來說,私家車車主都是負擔得起的中產,汽車對他們來說不是必需品,反而有點像「玩具」,他們希望透過汽車來顯示身份地位,希望自己車子和其他車對比起來別豎一格,因此大家不難看到不少私家車車主會將自己車子拿到車房進行改裝升級,這就是我們在街上看見私家車無論外型和內部都有不同設計的主要原因。 

【心理文章】隨機和造馬 

0
話說有次筆者參加聯歡聚會,聚會有抽獎儀式,結果提供獎品的善長人翁在抽獎過程中意外地抽回所有他們早前捐出的獎品,在場所有人一片嘩然,竊竊私語,說:「這是造馬的,他們捐出獎品,自己抽回。」、「重新再抽一次」、「不公平」、「沒有可能」之聲此起彼落,弄得在場抽象嘉賓十分尷尬。  這事看出兩種心態,第一就是在場參加者有「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心態,他們在抽獎機制下未能夠獲獎,有點妒忌心,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運氣不濟,所以就將自己不能夠獲獎歸咎於抽獎制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二個啟示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究竟什麼是隨機呢?提供獎品的善長人翁抽回自己獎品,假設抽獎過程並沒有人出蠱惑,所有參加者名字也在抽獎箱內,抽獎嘉賓也是隨手抽出獎券,理論上每個人獲獎機率都是一樣的, 他們抽回自己獎品有什麼問題呢?在場部分人士反應顯然認為這種巧合不是隨機,而是人為安排的,這情況就如六合彩,大家認為六合彩攪珠號碼得出結果1、2、3、4、5、6、7波的機率較高,還是3、9、17、23、25、38、47波的機率較高呢?相信大部份朋友都會認為第二組波攪出的機率較高,但真實情況是上述兩組出現機率是一樣的,因為每一個數字背後都只是代表一個波,每個波被抽中機率其實是一樣。但為什麼人們會認為第二組雜亂無章的號碼出現的機率較高呢?這是因為人們認為隨機意思就是不確定和難以捉摸的,如果順序七個號碼一起出現,人們會認為這實在是過於巧合過,難以接受。這又是人們一個思考盲點。